广闲网 > 杂谈 > 正文

​《卖炭翁》视频讲解 《卖炭翁》的原文

2024-01-25 03:19 来源:广闲网 点击:

《卖炭翁》视频讲解 《卖炭翁》的原文

白居易的名作《卖炭翁》,我们同学在学习时,能学到什么呢?会背诵,默写不丢分;能理解,鉴赏不出错。除此之外,还可以有其他收获吗?我建议从写作的角度来品读研究一下《卖炭翁》,看看这首诗在写人叙事方面给予我们怎样的启发。

卖炭翁

白居易

卖炭翁,伐薪烧炭南山中。满面尘灰烟火色,两鬓苍苍十指黑。卖炭得钱何所营?身上衣裳口中食。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夜来城外一尺雪,晓驾炭车辗冰辙。牛困人饥日已高,市南门外泥中歇。

翩翩两骑来是谁?黄衣使者白衫儿。手把文书口称敕,回车叱牛牵向北。一车炭,千余斤,宫使驱将惜不得。半匹红纱一丈绫,系向牛头充炭直。

“卖炭翁,伐薪烧炭南山中。”仅仅十个字,就非常清楚地交代了人物的职业及其劳动场所。开门见山,起到迅速聚焦的效果,而不要做过多无意义的铺垫,一旦分散焦点,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。

“满面尘灰烟火色,两鬓苍苍十指黑。”这是对人物肖像的刻画。写人物,通常要写人物外貌。但又不能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,写外貌要和人物的特征紧密联系。“两鬓苍苍”突出卖炭翁之老,而“满面尘灰烟火色”和“十指黑”则写出了卖炭翁常年劳作的艰辛。这十四个字外貌描写,惜墨如金,但又恰到好处。让卖炭翁的形象一下子在读者心目中活起来了。

“卖炭得钱何所营?身上衣裳口中食。”这一问一答,在引发读者疑问的同时,与外貌刻画相联系,突出了卖炭翁作为社会最底层劳动者极端贫苦的生活状态。设问可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,但如何激发,如何与文章整体相关联,很多人在写作时缺乏这方面的思考。这个设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例。

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”衣单愿热,这是一个人最自然的心理感受,但卖炭翁偏偏衣正单却愿天寒,因为天寒炭才能卖个好价钱,而天气一旦热起来,炭就卖不上价钱,炭卖不上好价钱,那么身上衣裳口中食就无法解决。这样的矛盾心理,写出了卖炭翁最为尴尬的人生处境。《观刈麦》中的“力尽不知热,但惜夏日长”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刻画人物,除了外貌描写,还可以有心理描写,但心理描写出彩很难,要想出彩,可以考虑在突出人物矛盾心理上下功夫。

“夜来城外一尺雪,晓驾炭车辗冰辙。牛困人饥日已高,市南门外泥中歇。”从这几句开始明显偏于叙事。“一尺雪”说明雪下的时间长,下得很大,这正满足了卖炭翁想要天寒的愿望。“晓驾”之“晓”,突出时间之早,“碾冰辙”之“冰”与雪之深联系在一起,而且还侧面写出了车之重,由此与后面的“一车炭,千余斤”形成呼应。“牛困人饥日已高”写出了行走的时间之长,路途之艰难。“泥中歇”既与“日已高”形成一定的照应,又写出了环境之恶劣。不过,此时此刻,卖炭翁内心中一定有一种美好的憧憬。这几句诗从叙事节奏上来说非常舒缓,但从表达上来说,又绝不拖泥带水,字字尽其用,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。

“翩翩两骑来是谁?黄衣使者白衫儿。”另外的人物出现了,由远及近,所以从逻辑上一定是先看到“翩翩两骑”,直到靠近了才发现是“黄衣使者白衫儿。”而“翩翩”之状与“来是谁”,又明显加快了叙事节奏,这与前面的舒缓叙事形成了一种鲜明对比,给人一种惊疑不定,有坏事要发生的暗示。在叙事过程中张弛有度,也是一种非常重要写作技巧,一味地松弛或者一味地紧张,都达不到良好的写作效果。

“手把文书口称敕,回车叱牛牵向北。一车炭,千余斤,宫使驱将惜不得。半匹红纱一丈绫,系向牛头充炭直。”这里卖炭翁好像隐身了一般,只写“黄衣使者白衫儿”,而没有任何对手戏。但是,正是这没有任何对手戏,突出了宫使的蛮横与霸道,揭露了“手把文书口称敕”只不过是做一个样子,名买实夺而已。在塑造人物书写故事时,人物之间的互动,可能是棋逢对手,也可能是一重一轻,甚至还可能是一显一隐,这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形式。

整个故事似乎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。故事叙述到“半匹红绡一丈绫,系向牛头充炭直”就戛然而止了。作者的态度,文章的主旨,都暗藏在这看似不动声色的叙述和描写之中。写作时,不一定非要在文末直接跳出来表明态度,有时候戛然而止,反而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,更能引发读者思考。

关于“宫市”,韩愈在《顺宗实录》中也有记载,他先用较多的篇幅介绍了“宫市”的背景,然后讲述一段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,遇宦者称宫市取之的故事,最后又补叙了“宫市”被取消的结果。虽然读韩愈这一篇,对“宫市”的来龙去脉能够了解得更清楚,很多人也愿意拿韩愈的这一篇与白居易的《卖炭翁》做对比阅读,但从流传的广度,影响的深度来说,韩文远不及白诗,这其中或许就有写作技法的原因。

白居易用不到140个字,就把“苦宫市也”的主旨,用写人叙述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出来了。虽然无法在《卖炭翁》中找到一个特别突出的写作特点,但正是点点滴滴恰到好处的写人叙事技巧的应用,使得这首诗成为一块无暇的美玉,一篇传世的经典。